你好,我是减水书生,今天与您一起探讨历史的深度,品味其中的思辨与教训。
读历史时,我们应当避免过度的同理心。因为历史的背景往往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,许多细节早已消失在这股嘈杂的浪潮中。将其放回到当时的时空背景,尽可能补充完整所有的细节,可能我们依然无法做到最佳。但是,当我们回望北宋第一次汴京之战,如何能不带着同理心感到深深的困惑?怎么会有如此愚蠢的决策?北宋的庙堂为何显得如此迷茫?
女真来势汹汹,北宋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么迅速的入侵,因此在面对敌人时,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、战与和都无法定夺的困境。即使在不断错误的决策下,依旧无法避免更糟的后果。就像一张试卷,虽然满分艰难,零分反而变得更难得。然而,北宋庙堂偏偏能拿到这一成绩。那些愚蠢的决策,仿佛是一盆泼洒在街头的脏水,任何一个漏洞都无法放过。北宋庙堂,如同一群迷失的“坑货”。
展开剩余77%女真打战如风,迅速而猛烈,北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陷入死局,任由敌人宰割。但即使如此,面对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,也应死得有些尊严。无论是当时的人,还是现代人,都能理解这种心理——死,至少要带着一点气节。可北宋庙堂的做法,却让人感到更加绝望。他们没有选择以尊严战死,而是继续顽固地作死。北宋的官员似乎已经成为了金人和自家人共同希望他们灭亡的幽灵。
女真十分精妙,兵力策略错综复杂,而北宋却始终处于懵懂状态,每走一步,都会被敌人狠狠踩上一脚。更可悲的是,许多坑并非敌人所挖,女人不过是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侵略,抢劫,行劫掠之事。北宋居然能把这一场简单的抢夺,描绘成一场复杂的战争,充满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细节。
但是北宋庙堂并非没有英才。在这种危机四伏的背景下,李纲无疑是唯一一个展现出忠诚与智慧的英雄人物。在这样一个乱局中,英雄的诞生似乎是必然的,但让英雄作战时,却总是缺少助力。李纲无疑是北宋庙堂的一颗孤星,但即便他身负重任,也始终孤军奋战,始终没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帮手。
面对女真的威胁,宋徽宗先是仓皇逃离,而宋钦宗则在被迫登基后,迅速召集新班子,开始重新调整防御。李纲当时被任命为兵部侍郎,正式步入北宋的决策层。虽然这个职位是庙堂中的最低级别,但李纲凭借过人的眼光,立即意识到女真入侵的意图。他清晰地分析了女真此次出兵的目的,列出了五个可能的要求:一是让北宋称臣;二是索要逃亡百姓;三是加倍岁币;四是支付军费;五是割地。这些要求中,李纲认为有些是可以接受的,比如岁币的增加,但割地与岁币过度上涨则必须坚决反对。他认为,岁币不能过多,割地更不能接受,否则北宋会面临更深远的后果。
然而,李纲的警觉与决策在当时的北宋庙堂里并没有得到充分认同。在徽宗朝,蔡京和童贯这些宰相以及新晋的马扩、赵良嗣等人都显得迷茫无力。庙堂的决策一度陷入了混乱,甚至在危急关头,他们的焦虑竟然集中在迁都的讨论上,而非如何防御即将逼近的女真大军。李纲对这种无所作为的行为感到愤慨,毅然越级冲入宰执会议,要求皇帝坚守汴京。他指出,虽然迁都或许是长远之计,但眼下最重要的是集结力量保卫汴京。
经过李纲的激烈争辩,北宋的高层终于做出了决定:在汴京坚守。然而,现实却是,李纲所面临的敌人并非像他预想的那样易于抵挡。女真军队的进攻迅猛且无情,甚至未等北宋有所准备,就迅速攻入汴京周围。李纲策划了周详的防御计划,将每面城墙上配备了足够的兵力,同时准备了大炮、弓箭等防御器械。然而,这一切并未能阻挡女真军队的进攻。
而女真军的精准打击,不是盯着李纲认为最弱的防线,而是直接攻向汴京外的牟驼冈,这个地方是北宋的皇家马场,能提供他们所需的战马和补给,女真军通过这一策略,不仅迅速补充了兵力,还成功切断了宋军的补给线。这一场突袭,暴露出北宋决策层对于敌人真实意图的严重误判。
尽管李纲努力加强防御,汴京的保卫战依然在不断陷入泥潭。女真人的进攻是如此精准,宋军不断死守,而战斗的形势依然愈发艰难。在正月初九的酸枣门之战中,战斗异常激烈,宋军勉强抵挡住了敌人的攻击,但即使如此,汴京的防线仍然动摇不定。北宋朝廷对战局的控制已经非常脆弱。
尽管如此,李纲所做的防御规划、士气提振以及坚持战斗的决心,曾让汴京的命运一度充满希望。然而,最终,庙堂内的“猪队友”再次出手,让这一切付诸东流,最终将这场保卫战拖得毫无意义。
这场历史的悲剧,仿佛一出荒诞的戏剧,背后却充满了无数的教训与反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景盛网-景盛网官网-咸阳股票配资-配资专业在线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